“用一句话概括当前智能制造所处的阶段,那就是我们正在拥抱智能制造的‘黄金时代’。”这是来自于近期在宝山区举行的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的声音。
巨大的产业规模、旺盛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的科技创新驱动力,让智能制造不断“跨界”“出圈”,在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智能伙伴”的身影。它们给生产制造创造了新质生产力,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超现实”科幻。
十多年来,宝山区致力于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培育和服务机制创新,让位于宝山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成为可信赖、可期待的智能制造“孵化基地”。在产业大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制造的前沿技术和产业机遇,以新产品和新技术拥抱智能制造的“黄金时代”。
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不仅汇聚了机器人领域的顶尖专家、知名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还通过机器人创新产品展览展示,为参会者呈现一场科技与创新的盛宴。
炒菜机器人在现场炒制了红椒牛柳、干锅花菜,让展厅充满“烟火气”,将给餐饮业提供助力;穿戴智能装备可以让人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轻松提起30公斤重物,给建筑、搬运行业的劳动者带来福音;人形机器人可以在人工操控的情况下完成消防、应急等复杂场景操作。形态各异、功能多元、应用广泛的机器人吸引与会各方热烈讨论。为宝山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创造机遇。
近年来,宝山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从研制生产到场景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为生产赋能。比如,发那科已在宝山布局“超级智能工厂”,以机器人组装等系统集成环节为主要业态,是日本以外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基地,目前服务领域已经覆盖到汽车工业、电子电器、消费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位于宝山的发那科生产基地,不仅可以看到组装汽车的机器臂忙碌作业,还可以品尝咖啡机器人提供的特调饮品。
又如,本土智能制造企业克来机电,其新能源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也掌握来非标自动化领域的自动装车、智能分拣上下料等技术。
当前,人形机器人炙手可热,是打开未来生活的一把“钥匙”。众多参展企业将带来其最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包括智能控制、仿生设计、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激发了对未来智能生活的想象。
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是智能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系统集成。在零部件制造方面,砺群控制研发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域控制器,为人形机器人关节、灵巧手、视觉协同运动提供解决方案。本体制造方面,宇树科技开展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布局与攻关,四足机器人和通用人形机器人都拥有出色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约60%的份额。清宝机器人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可自主掌握人机交互、双足行走算法、灵巧手技术等,全身具有52个自由度和面部微表情,是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代表宝山亮相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
在更多日常生活看不到的领域,智能制造也发挥了巨大的提质增能作用。比如,工业母机领域,星合机电自主研发的数控成形磨齿机,磨齿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运用的三截面拓扑修形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壁垒,2023年成形磨齿机销量国内第一。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海隆石油钻具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高抗扭、高抗硫石油钻具,打破油气钻采行业国际性技术壁垒,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在生产、销售领域为凸显效率高、成本低,常用一句话来代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在智能制造领域,随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推广、拓展,出现了企业欢迎的“中间商”,并且他们赚的这个“差价”,物有所值,甚至产生了巨大增值,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场景开发和系统提供商。
作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发那科发挥了智能制造产业带动的引擎作用。据了解,机器人制造商不断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适用性等,而不同的行业对智能设备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产场景进行系统研发和产品适配。这就催生了很多为生产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中间商”,令一些企业从单纯做贸易商,逐渐升级为贸易、工程、技术等综合方案提供商。发那科市场部部长戴琦部长介绍,这些企业不断开发市场空间,也推动了更多的行业和企业采用智能制造系统,进而扩大智能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这些“中间商”让智能装备不断打破行业生产模式的固有“茧房”,也让智能制造不断“跨界”,开拓新兴适用领域。
比如视比特机器人的漆面检测系统,采用自研的3D偏折成像+AI检测技术,大幅提升漆面缺陷检出率,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技术应用在大型装备的生产制造中,解决了缺陷检测耗时耗力且精准度不高的问题。视比特市场营销总监郭峰介绍,视比特推出的针对新能源车的电池的“360度无死角”安全检测系统,保证了电池设备的100%检测率和精准度。
这两家企业同处于位于宝山区顾村镇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总用地3.09平方公里,是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来利国际w66,,园区已经集聚243家机器人上下游创新企业,慢慢形成了从上游的减速器,到中游的本体技术,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等的全产业布局,成功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模式。
从生产加工、智能检测到仓储物流、医疗服务,从入驻园区的机器人企业能够勾勒出智能制造深入到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生动图谱。
智能生态圈的营造除了引力,更需引智。园区采用提标升级和定向招引的形式,携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北京联东集团,分别打造了清控科创机器人产业园、宝创壹号产业园及联东U谷宝山机器人创新港,吸引了更多优质项目集聚,提升平台人才承载能力,高质量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
大会现场,上海大学展示了自主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通过参展、洽谈积极与产业融合,开拓市场应用场景。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上海大学在机器人领域是较早布局成立机器人研究室的高校,1975年就在学校成立了机器人研究室,并在全国首先试办机器自动化及机器人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设置机器人研究所的高校,所研发的大号工业机器人获得当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五号机器人获得上海市科技振兴经济一等奖等荣誉。近年来,上海大学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持续深化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涵盖了“精海”无人艇系列、盾构机换刀机器人等多个领域。上海大学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机器人研究与应用,为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全球工业机器人产值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看宝山顾村。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占全国1/9、上海1/3的产值。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中最大的企业日本发那科(FANUC)在我们园区,未来我们通过与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的密切合作,还将不断开拓产业空间和提升研发实力。”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说。
2023年,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全市工业机器人产值三分之一,人才、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支柱效应明显。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1至6月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61.82亿元,受新能源汽车产量下降、3C消费电子行业投资放缓影响,同比回落4.8%。2024年1至8月,宝山区已经培育引进了10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来利国际w66,,启动11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建设,行动方案各项指标有序推进。
当前,宝山区正聚焦“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新定位,推进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着力培育和壮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六大产业”,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宝山区经委牵头制定了《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并根据行动方案加快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园区“引流”离不开服务保障举措的创新。上海机器人产业园通过“先投后股”“先租后股”“先服务后股”转化科技成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一年前,在“先投后股”的政策资金支持下,盾地甲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宝山区顾村镇科创一号园区。宝山区内不少初创公司受益于“三个先后”的科创赋能政策,从孵化实验室走向成熟市场。
除此之外,宝山区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精准匹配金融服务,开展首批“科创人才创业责任险”试点实践,为姜歌、申链等区内机器人企业参保,为企业提供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科技型企业雇主责任保险及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保险等多重保障,强化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出台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一次性人才(团队)专项资金扶持,吸引优质项目集聚。
目前,机器人产业园正努力迈向2.0阶段。“聚焦产业、空间、科技、人才、资本、政策、服务等资源要素,才能在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上写好‘七链’融合新文章。”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相关负责人说,“产业链要打通上下游,促进企业合作对接;空间链要拓展盘活,打好主动收储、整体租赁、股权收购等‘组合拳’;创新链要强化校企联动,实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各环节畅通;人才链则要强化引才育才的‘输血’功能,以企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w66利兰国际,w66利兰国际,w66利兰国际,